工程,项目,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经理,房地产,融资,可行性研究,总承包,信息化,代建制,招投标,设计管理,进度,成本,风险,质量,概预算,造价,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监理,工程咨询,保险,劳务,FIDIC,索赔,BOT,PPP,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关注工程的策划,建设与运营。 工程,项目,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经理,房地产,融资,可行性研究,总承包,信息化,代建制,招投标,设计管理,进度,成本,风险,质量,概预算,造价,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监理,工程咨询,保险,劳务,FIDIC,索赔,BOT,PPP,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关注工程的策划,建设与运营。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关于施工组织设计发展的探讨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8/25 17:01:00  文章录入:21cpmzhang  责任编辑:21cpmzhang

到指导工程施工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对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变化了的客观条件,必须编制相应的分部项施工方案,对分部项施工方案,也应看成是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的补充与完善,是整个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的组成部分。

  对于施工组织设计的管理,应做到动态管理,跟踪管理。另一方面,对于施工组织设计的管理也应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做到了以上几点,动态的实施方案就会真正具有指导意义。

  3 编制投标施工方案的几点体会

  94年第4期的《施工技术》刊登了笔者的《浅谈投标施工方案的编制方法》一文,就投标方案的编制谈了一些体会。一年多来,随着招投标制度的进一步扩大,对投标方案的编制又有了新的认识。

  3.1 编制好投标方案的关键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做到既要把握住重点项目,又要兼顾全面无遗漏。投标方案是承包方对工程施工所作的总体部署和对工程质量、安全、工期等所作的全面承诺,是招标方评标的主要依据之一,稍微的疏忽都会使招标方产生疑问而影响工程中标。从这一点来看,编制投标方案的难度大于编制实施方案。

  3.2 投标方案的重点之一是要确定适应工程施工管理需要的现场管理体系,组织精干的管理班子,招标方对此十分重视。在几项议标工程洽谈中,业主明确提出必须由曾获上海"白玉兰"奖的项目班子进驻现场。对此,必须在投标方案中予以明确。

  3.3 投标方案的重点之二是要编制好施工进度计划。不仅要明确重要节点(如地下室完成、主体封顶等)的完成日期,有时候对复杂的施工阶段还要排出更细的计划。如对于有砼内支撑的深基坑施工,就必须明确支护挡土结构的施工时间,内支撑浇筑与土方的交叉作业安排,内支撑拆除与地下室施工的安排等;在主体结构施工阶段,明确砌体的插入时机,内粉刷、门窗、楼地面工程施工安排,电气、给排水、暖通的配合与插入等。

  在此基础上,必须制订好相应的保证工期的措施,使业主相信你的进度计划是能够确保的。

  3.4 投标方案的重点之三是制订好安全技术措施。目前最为重要的是深基坑及周围环境的安全问题,防护难度加大。煤气、自来水、电缆、道路以及建筑物离基坑越来越近,此外,还多了对地铁的保护,对古树的保护等。对此,必须制订相应的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以确保安全。

  3.5 投标方案的重点之四是规划好施工平面布置,搞好文明施工,这些虽然不是直接影响工程质量的原则问题,但却是衡量承包方施工管理水平高低和是否注重社会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招标方往往也相当重视。

  4 对微机辅助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探索

  建设部以建建[1994]490号文件发布了建筑业1994 1995年和“九五”期间重点推广应用10项新技术的通知,结合我公司招投标工作的实际,笔者编写开发了“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辅助系统”,用于投标方案的编制,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4.1 主要特点

  4.1.1 使用简单源程序采用Foxbase和Basic语言混合编制。只要稍微了解计算机语言就能运用。

  4.1.2 可适应各种不同结构类型的工程,程序以各种不同的施工工艺、不同的质量、安全等技术措施为单位,储存于数据库中,程序运行时列出各单项名称,用户则根据工程具体情况,键入“Y”(采用)或“N”(不采用),微机就自动将其连接成篇,经过编辑修改后即可。所以编制方案的针对性强,能突出重点,也不会遗漏内容。

  程序设计了13种投标方案的固定表式(按上海市要求),只要按屏幕提示输入相应数据,便能迅速生成所需的表式。

  4.1.3 对所有数据库内的资料均可以进行增加、修改或删除,这样就能更好地适应形势的发展,及时将成功的施工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的技术措施输入微机,运用到实际工程中去。

  4.1.4 辅助功能较齐全。

  施工组织设计在工程施工中的地位是勿用置疑的,而如何真正发挥施工组织设计在项目工程全过程中的纲领性文件的指导作用,如何使施工组织设计进一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我们还需要继续不断地探索和努力。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